今天的头条文章重点谈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大量进口,石油进口5亿吨以上,煤炭3亿吨以上,天然气进口折算成重量刚刚超过1亿吨。但各国都是把天然气当作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比如现在的欧洲,从年至今,欧洲历次能源危机的核心都是天然气,欧洲各国也对俄罗斯天然气极度依赖,甚至为此顶住巨大压力。比如年克里米亚和东乌危机后,欧美要求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呼声特别高,但德法顶住了压力,推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上马。就算现在俄乌冲突,德国仍然千方百计地希望“北溪2号”尽快投入使用。背后关键:天然气是关键的民生能源。与石油、煤炭不同,天然气特别适合家庭使用,只需要简单的设备就可以非常轻松地用于家庭生活、供暖等,还非常安全,特别适合市政统一供应。因此,天然气才成为继自来水、电之后必备民生设施。欧洲历次能源危机,最核心的就是天然气危机,核心是供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哪怕在冷战最激烈的时刻,苏联天然气仍然不受影响的持续出口欧洲,俄罗斯也在3月7日表示将继续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每天超过1亿立方米。这跟石油和煤炭还不一样,除了化工以外,这两个主要用于发电和作为交通燃料,假如石油或者煤炭供应短缺,大不了工业停产限电,实在不行车少开点。工业可以缓缓,但是生活必须持续;说白了,供暖如果停了,这是要出大问题的,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不要觉得中国大多数地区供暖持续到3月中下旬,比如北京目前延长一周到3月22日结束,欧洲尤其西欧天气是不一样的,整体比中国晚一个月。比如德国3月平均气温在1到9度,大致相当于北京的2月,到4月,德国平均气温才能达到4到13度,仍然略低于北京的三月。因此,德国的供暖季要持续到4月中下旬的,还有至少1个月。但现在德国天然气库存估计已经跌破30%,已经无法维持连续5天的极寒天气下供暖,就算是维持最低供暖估计也撑不过20天。此外,燃气轮机更容易控制,非常适合用于进行电网峰谷调控,维持电网稳定。正因为天然气具备的这些优势,尤其直接关系生命这一最核心的民生。所以天然气采购和石油煤炭也是不同的。石油和煤炭长期协议,一般仅仅是保供合同,就是约定好了供货量,但是价格随行就市,与当期国际市场价格挂钩。这也是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特别大的原因所在,毕竟石油出口国也不傻,在长期石油价格看涨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签订固定价格的合同。比如曾经谣传的中国从俄罗斯以固定高价买石油,所谓的预计损失亿。实际上中俄石油管道建设谈判中最大的难点就是价格,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价格公示为“P=N-T”,也就是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价格,随国际油价波动而变化,而非是谣传的固定的价格。过去同俄罗斯签订的一系列能源贸易协议,在全球能源危机下,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而天然气的协议,往往是既锁定供应量也锁定价格,当然想谈成这样的协议也不容易,这种特别有确定性的,往往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想必,大家能够理解为什么欧洲这么在乎天然气了吧。所以正如小镇在《谋国者不能白日做梦》所讲的,欧洲想要短期内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纯属做梦,谁信啊。其他文章推荐■谋国者不能白日做梦■后现代主义陷阱:到底谁在制裁谁?■中国不能盲目陷入“科技竞赛”■要舍得千金市马骨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