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人们对氢能的态度可不是这个光景。年,坚持纯电为主的中国新能源战略受到广泛质疑,彼岸的汽车强国都以氢能为主,难道它们会选错?此一时,彼一时。伴随电动汽车销量连创新高和民族新能源品牌崛起,人们对氢能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轻则不再关心,想起时问一句「为什么突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重则开始批判,认为氢能是彼岸汽车强国误导的错误路线,败下阵来是回归本位。
一、氢能源汽车的减碳潜力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如今,纯电的路子基本走通了,留给氢能源汽车的减碳潜力还有多少呢?来自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中国碳排放中,交通领域只占10%,去掉飞机、轮船、火车,剩下的才是汽车,肯定远低于10%。
这么毛估估下来,留给氢能源汽车的减碳潜力能有2%,就算是相当乐观了吧?一个项目,天花板潜力有限、需改造基础设施、技术成熟度尚浅,如果投资人是你,敢投这样的项目吗?正因为如此,就连新能源领军人物的马斯克说氢能汽车「愚不可及(mindbogglinglystupid)」,那么大家看衰氢能源并非毫无道理。
这就是全部真相吗?未必!因为氢能与氢能源汽车不能画上等号,氢能的应用前景远不止氢能源汽车。二、氢能的不可替代性不卖关子,先给出我的观点:电不是万能的,全面减碳离不开氢能。1.氢不仅是能源,也是工业原料大家都知道,电能是高品位能源,似乎无所不能。家里的电暖扇、空调部分替代了暖气,电饭锅、电饼铛、微波炉、电热炉部分替代了煤气灶。那能有什么事情电干不了,但氢可以干的吗?你别说,还真有。例如,工业领域的钢铁冶炼碳排放很高,年高达18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15%左右[3]——也就是说,比2亿辆汽车、轮船、飞机、火车加起来还多50%!不仅量大,而且碳排放还很「坚挺」,根本减不下去……
以电炉替代传统高炉冶炼,能源是减碳了(假设电力零碳),但原料上还是离不开焦炭、天然气等还原剂,因此减碳潜力有限。要想进一步减碳,就必须将还原剂替代为绿色氢气。
不仅仅是钢铁行业,麦肯锡还指出:全球45%的碳排放来自于水泥、钢铁、合成氨和乙烯这四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其中45%的碳排放来自于原料用途。此时,氢气相比于电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氢既是一种工业能源,也是一种工业原料。2.高温热能需求,电能难以满足你用过电磁炉炒菜吗?如果用过,就知道为啥电不能完全替代天然气了。我在德国留学用了一年电磁炉炒菜,痛不欲生。
类似的,工业领域也有大量的高品位热能需求(℃以上),也很难通过电能来解决。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天然气掺氢。年1月意大利Snam公司向两家工业公司输送掺氢量达10%的天然气,英国HyDeploy示范项目的天然气掺氢比高达20%。西门子能源向意大利新建联合循环电厂提供高效HL燃机,SGT-HL燃气轮机不仅发电效率高,而且可以实现50%的掺氢燃烧,年目标实现%的氢气燃烧能力
1.氢储能与电化学储能互补众所周知,电力清洁化是双碳之路绕不过去的槛,其主力是光伏与风电。
光伏与风电都具有波动性,既包括季度尺度的长周期波动性,也包括小时尺度的短周期波动性。
除了时间上的波动之外,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长距离的运输不可避免:
如果刻意忽视这种时间波动性与空间不均匀性,就会带来巨大的浪费,产业化难以为继。要克服波动性与不均匀性,答案也很简单——储能。目前抽水蓄能是主流,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大且无法高频调节。储能的下一棒主力则是电化学储能,它的适用性最强,在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都可以发挥作用,担负着将电网从现在的「源-网-荷」结构转变为「源-网-荷-储」结构的重任
然而,电化学储能也不是万能的,它更适合固定位置、小容量、高频的储能场景。而长距离、大容量、长时间的储能场景,由需要由氢储能出马!
做个概括就是:碳中和电力必须清洁化必须发展风电与光伏必须发展储能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互补,一个都不能少。
三、绿氢的发展现状大家都知道,电动汽车要想真正环保,取决于电力清洁化的进度。类似地,咱们前面讨论了很多氢的减碳效果,最终全都取决于用的是灰氢、蓝氢还是绿氢。都是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氢气,怎么还分灰色、蓝色、绿色呢?原来,这是根据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不同的一种分类方法:
灰氢:以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原料,制氢过程有二氢化碳排放。从减碳的角度来说,灰氢属于治标不治本,但却是当下主流的制氢方案
蓝氢: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碳封存技术,让制氢过程中的二氢化碳飞不到大气中去,这就是作为过渡手段的蓝氢。绿氢: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这才是真正零碳的终极方案。作为终极方案,绿氢制取正处于产业早期阶段,还有成百上千倍的增长空间。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个领域未来投出两三个宁德时代问题不大。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去识别这个领域有竞争力的初创公司呢?咱们评价锂电池的时候,会考察它的性能(能量密度)、安全(单体与成组安全)和智能(BMS与云端数据管理)。类似地,我们也可以试着从性能、安全、智能三个角度来观察这个领域的初创公司。说实话,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早期的领域,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