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氢能之难,难于何处?
年3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这是一个对为未来15年氢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性的规划,标志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一项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中长期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文件。
根据这项规划文件,中国将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并且特别对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提出了具体目标,也就是每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能力达到年生产10-20万吨。
根据估计,氢能产业产值未来可能达到万亿元以上的规模,而且这种新兴产业符合时代潮流,正在蓄势待发,导致相关产业的资本市场也应势大涨。
根据本人判断,从总体上看,中国氢能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也就是说,还远没有进入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离进入发展成熟期还需要较长时间。
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氢能产业存在诸多问题,障碍不少,难点很多,比如产业战略定位尚未明朗,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相关标准尚未健全,能源属性不清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难点问题。
一、由于缺乏长期战略,产业定位尚未明朗
目前,开展氢能产业布局的国家比较多,而且这些国家经济总量已经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75%,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制约因素,氢能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球产业链,整体上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尚未构成真正的推动作用。
从以往经验来看,国家如果要极力引导和推动某个产业发展,那么国家制定顶层设计政策相当重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氢能产业发展中,中国在过去较长时期内,缺乏中央政府层面的体顶层设计,这与业界和学术界对于如何发展氢能产业存在众多争议和分歧有关,因为如果没有取得普遍共识,那么政府就很难下决心制定相应政策。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长期以来确实缺乏氢能发展的整体顶层政策设计,在产业战略规划、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滞后性。
长期以来,中国氢能产业基本上处于市场驱动发展期,没有长远战略、没有长期规划、没有制定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当然更没有实施施工图,部分中小企业投资比较积极,而大型企业停滞观望,市场主体活动相对惰性。
在产品管理方面,国家没有将氢气纳入能源产品,但是纳入到危险化学品范畴,在安全管理方面相当严格,因此政府部门对加氢站建设的审批非常严格,建设项目获批难度非常之大,进而对氢能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构成了很大制约。
在能源体系中,氢能到底是何种角色,其来源如何?也就是制氢过程如何?是来自一次化石能源吗?还是来自自然界?还是来自电解水?利用领域有哪些?
可以说,上述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也长期在学术界和能源界存在争论和辩论,这当然也是中国氢能产业未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直到目前仍然存在悬念。
如果氢能产于化石能源,那么为何不直接利用化石能源?如果来自电解水,那么消耗大量的电力又来自哪里呢?如果来自化石能源发电,那么这在逻辑上又存在矛盾。
在氢能利用领域,目前可选择的应用场景相当单一,似乎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
氢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角度、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目前都还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氢从哪儿来,也就是制氢路线如何,这恐怕直接决定这个产业是否具有发展前景的关键要素之一。
从中国各地氢能源产业规划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集中在乘用车,而对于燃料电池技术路线更具优势的中重型卡车的示范运营却很少真正开展起来。
根据业内人士预判,预计大约到-年之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才有可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条件,不过届时是否能实现产业化,还是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某些专家观点,即使届时中国氢能产业真正具备了产业化条件,那么依然存在较大的技术、投资和成本等风险。
我们应该知道,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竞争对手是电动汽车,预计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电池技术可能会不断取得突破,比如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技术可能会逐渐成熟,而且其成本也可能不断下降。
在上述情景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可能在中、短途的交通运输车辆的市场上可能没有竞争优势,或者说很难与电动汽车形成竞争实力。
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前中国各地纷纷将大规投资都集中到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乘用车领域就可能是方向错误,投资回报可能无法保障便成为投资者的致命问题,或许有可能让巨额投资变成了“打水漂”。
从各地氢能产业规划内容来看,那些对于“脱碳”存在真正困难而且确实需要“氢能”的领域,比如化工、冶炼、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诸多产业领域反而涉及较少,或受到的重视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