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MichaelE.Porter提出了环境波特假说,环境波特假说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同时实现“双赢”,即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者可以和谐并举,其关键在于制定严格的环境规制。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清洁设备改进,促使企业提高环保标准并淘汰污染密集型的产品,从而增强企业信誉和竞争力,有效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从长期来看,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年WalterUgelow提出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若环境规制标准不统一,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产业将会从高环境规制的经济体转移到低环境规制的经济体中,贫穷落后的国家会通过主动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来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吸引外部资本,低环境规制将会吸引发达国家将本国的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地区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虽然从短期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最终低环境规制的国家将成为发达国家污染物排放的避难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这是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主要内容。即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前经济增长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临界点之后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会不断改善。

具体来说,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我国单纯强调经济快速发展,大量消耗一次能源和化石能源,重点发展“三高”的工业企业,势必带来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经济发展开始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个人健康、预期寿命和社会福利等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促使生产工艺的改进升级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资源的消耗从一次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者们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的差异,也得到了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并不会改善的结论。我国公布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大多数为竞争型,其既没有区分进口品和国产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在时间上也不够连续。以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的平衡关系和相关经济系数,设计和编制我国制造业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将产品部门划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部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是制造业能源消费的四个部门,大气污染情况选取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四个指标代表,通过非竞争混合型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经济系数,来研究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以及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能源因素。在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费和大气污染模块,展示了制造业部门和非制造业部门的产出与能源消费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制造业部门包括四个大类,即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计量单位为:百万美元。表示中间投入部门的产品分配和消耗,是部门最终产品数量,表示第部门总产出。表示第种能源,单位为:万吨标准煤,表示能源消耗实物量,表示能源最终消费量,表示能源消耗总量。表示第种大气污染物,单位为:万吨标准煤,表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表示最终污染物的排放量,表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经济生产活动在产出一定量产品的同时也消耗着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源,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是个联系紧密、密不可分的系统。同样制造业的发展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与此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量,制造业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测算制造业能源消费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实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对产业部门污染物排放量的测算,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测算标准,而按照四种不同类型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量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相应的测算。

为保证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模块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借鉴罗家鑫使用的方法,做出以下假设,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与污染物排放量呈正比。该假设认为制造业部门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具有同质性,各部门能源消费量均按照固定的比例排放大气污染物。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标准和口径有所不同,为了遵循数据利用最大化和可比性的原则,首先将《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数据按照制造业行业分类标准进行重新整理、归类和合并,将我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划分为制造业部门和非制造业部门,制造业部门再次细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其次,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到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和四种类型的能源消费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

再根据制造业行业中关于低、中低、中高和高技术的分类标准,将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分配到四种类型的制造业中,即得到低、中低、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对应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最后,根据中国公布的《节能手册》和中国化石燃料的大气污染物转换系数,将制造业能源消耗量转换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来源于IPCC方法的测算。

即可得到制造业-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的非竞争混合型投入产出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剔除了进口产品的影响,更能深刻准确的反映制造业能源消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分类整理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得到中国-年连续15年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能源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数据是通过化石燃料大气污染物相关系数对能源消费量进行换算得到,二氧化碳数据来源于IPCC方法的测算。

由于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环比取对数的值是相同的,故将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统一合并为大气污染物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分析。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年为35个产业部门,-年为56个部门,为避免因部门合并而出现的数据失真现象,在实证部分没有对年和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其不具备可比性。分别研究-年、-年、-年及-年4个产业调整周期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污染物排放模块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烟尘和二氧化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构成了能源消费模块。混合型投入产出表虽在内容和结构形式上比传统投入产出表更加复杂,但仍遵循着投入产出表的行平衡关系和列平衡关系,且行平衡和列平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对大气污染物的完全排放系数公式继续进行分解,以求更加准确的研究低、中低、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构成情况。

可以看出10年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巨大。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6.5%、44.2%,此后两者占比逐渐接近,年两者的增加值占比相等。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二者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位于10%和40%左右的区间,且呈稳中有降的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处于50%的高位区间,且不断上升。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10年间,我国产业结构呈优化趋势,且优化效果显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