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要实现碳中和,首先得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是多少。据统计,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约亿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贡献的排放达到95亿吨,占到总排放量的92%。剩余的8%是一些小的如沼气、生物质燃料产生的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实现碳中和,主要是控制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类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
目前我国的经济仍在高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能源的推动。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虽然可以替代一部分的化石燃料使用,减少碳排放量。但是这些清洁燃料所产生的能量不足以支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所需,仍需大量的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仍是目前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所以,如何在对经济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这是碳中和问题的关键。
从自然角度看,碳中和的实现也需要自然方法。通过造林和再造林,或者是对现有森林的修复经营,森林能够吸收固定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森林能够有效降低因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森林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森林是自然界最原始的空气净化器,是“地球之肺”。利用自然方法吸收二氧化碳,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法。
实现碳中和的误区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渠道及各种努力去减碳,且每个行业的减碳路线都有所不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大众对于碳中和的挑战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会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要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下降了,就能够完全替代火电实现碳中和。
以太阳能发电为例,一年有个小时,而全国太阳能平均每年发电时间在小时左右,不同地方的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也就是说,即使太阳能发电比火电便宜,那么也只是在1/6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其余5/6的时间由于要储电,其成本会远高于火电。再以风力发电为例,每年能发电的时间大约在小时左右,比太阳能发电略多。但是供电是需要24小时持续供电的,这一点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最大的问题就是非稳定供电。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常规的做法就是发展储能,用电池或其他方式把多余的电储备下来,待到用电高峰再转换供到电网上。但是电网真的可以靠储电的方式供电吗?据估算,目前全世界电池生产商5年多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如果说我们有5/6的时间要靠电池储电,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目前的光电风电能源大约能占电网总量的15%,不能做到完全替代,因为其发电是不稳定的。
误区二:认为实现能源革命的技术实现路径主要靠大规模的发展储电技术。
实际上,自铅酸电池发明的一百多年以来,花费了上千亿美元的研究经费,才将电池的能量密度从90千瓦时/立方米增加到今天特斯拉的千瓦时/立方米。电池的研发升级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大规模的(十亿瓦特发电装机容量)储电技术还是最便宜的一百多年前就有的抽水蓄能技术。而不同行业的进步不一样,计算机行业由于有摩尔定律所以一直发展很快,而能源行业目前还没有找到类似摩尔定律一样的规律。电池技术的革新可能需要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未知的不确定的,而碳中和还是必须选择现实可行的路线来推进。
误区三:多余的二氧化碳可以转换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实现减排。
通过这些转换,既能够实现减排减碳,又能够获得利润。但是这些没法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误区四:可以大规模利用CCS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完全实现二氧化碳捕捉和贮存。
这一点在短期来说,成本太高。虽然在先进性和环保性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不具备经济性,普及推广起来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发展安全高效的核能似乎是更加经济可行的一个做法。高成本的发电意味着消费端的电价会被抬高,大众不一定能接受。碳中和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的综合性问题。目前的CCS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除了利用人工碳捕捉技术外,其实运用自然手段进行碳捕捉也是可行的。通过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是公认的最便宜的碳捕捉技术,相对于工业碳捕捉价格成本美元一吨,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价格成本在15美元一吨左右。林业碳汇对于吸收二氧化碳有着重要的作用。
误区五:通过提高能效可以显著降低工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并实现碳中和。
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闭大批的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对保护环境有较大的保护作用。通过降低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产能,节约能源消耗,也是这样的道理。从历史数据上看,我们国家的能效一直在提高,而且提高了很多。但是从能源消耗上看,却在不断地增加,年的中国煤炭消耗是13.8亿吨,年近40亿吨,高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所以,要实现碳中和,仅靠能效提高是不够的。
误区六:单靠使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可以降低碳排放。
发展电动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石油不够。我国的石油73%靠进口,但我国的汽车行驶总量却在不断增长,石油的需求缺口必将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已建成的超强的发电能力,能够很好满足电动车的能源需求。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既能减缓对石油的需求,并且能够利用目前过剩的发电能力,这一点是对电动车发展有利的。电动车对于环境更具友好性。但是,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分析来看,生产电动车电池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及发电电网里的火电机组的碳排放,仅从单一替代燃油车的角度,电动车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有能源结构,也就是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发电的能源结构改变了,电动车才算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碳中和交通工具。
碳中和是一个复杂完整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工业减排,提高能效,改善能源结构,还需要通过自然手段吸收二氧化碳,实现环境的生态功能。对于碳中和事业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对待,对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必须持续探讨和研究。
中林云信(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双碳事业部负责对中林集团内部碳资产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运营;与市场主要参与机构一起打造“深绿”碳中和标准;开发、建设和运营基于碳汇交易大数据基础,涵盖全国市场和地方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为碳交易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咨询与合作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