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温室效应,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罪魁祸首”莫过于二氧化碳。的确,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总体贡献率大概是三分之一,危害性极大。但科学家们也注意到,其他的非二氧化碳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比如说默默无闻的甲烷,就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占据了全球变暖将近四分之一的贡献率,其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现下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大概是前工业化时代的2.5倍,这一数据还在稳步地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当考虑到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的时候,人们不仅要着力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也要着重控制非二氧化碳气体如甲烷的排放量。
有趣的是,甲烷这一气体几乎无处不在。它既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可以在沼气甚至是煤层气中发现它的影子。尽管如此,在自然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甲烷,并没有对全球变暖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相较于二氧化碳,甲烷更为活跃,因此它难以在大气中长时间存活。
既然甲烷气体难以长时间地在大气中留存,为何又成为造成全球变暖的元凶之一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类发现天然气等油气能源的好处之后,便不断地提取自然环境中的气体能源,但又无法真正控制甲烷气体的大量溢出,进而导致甲烷在油气资源提取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气。
更为重要的是,当某地的油气资源被提取完毕之后,原本的油气井便丧失了基本作用成为废弃装置,可这些废弃的油气井却还在不断地排放甲烷。研究数据显示,这些废弃油气井排放的甲烷远高于油气生产过程中逃离的甲烷总量。
其次,人们在正常使用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的时候,也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而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人们还没有能力做到有效地回收这些气体。因此,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甲烷气体,都流入了大气之中。尽管大气有其自我净化的能力,但也经不住甲烷一波又一波地攻击。
为此,要想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人们必须竭力控制甲烷气体的排放。通常来说,控制甲烷的排放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尽可能地降低现有甲烷气体的容量。科学理论论证,甲烷气体在大气中相当活跃,一般只能在大气中存活十二年。换言之,只要人为地促进甲烷气体与大气之间的反应,就能有效且及时地降低大气中的甲烷容量。
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回收甲烷的方式,实现甲烷的二次利用。作为一种优质的气体燃料,甲烷可以运用于多个领域,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
另一种方法则是尽可能地从生产角度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其中又涉及了开采常规气体和非常规气体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开采非常规气体如页岩气等气体的过程中,甲烷气体的排放量几乎是开采常规气体的两百倍。这是因为开采非常规气体所关涉的水力压裂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操作本身不得不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
因此,人们只能尽快地提高相应的科技水平,才有可能在控制甲烷基本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取出更多的油气资源。
同时,有效地控制甲烷的排放量还能推进油气资源对传统煤炭资源的替代进程。换言之,控制甲烷排放量关涉的不仅仅是当下的污染问题,还牵连到了未来国家、企业能源结构调整的大方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