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我们地球上与煤炭和天然气并列的三大传统石化能源,长期以来依靠石油开采、提炼、加工,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燃料来源,也为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贡献了大量的化工产品,可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石油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截至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超过1.8万亿桶,折合质量达到2.47*10^11吨,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全球石油探明储量是呈逐渐增加趋势的,但这并不代表着石油再生速度很快,而是我们的勘探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原本发现不了矿藏,现在应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得以使在地下埋藏多年的“黑色黄金”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石油会被抽干吗?抽干之后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
石油的形成过程
从石油的组成来看,它是以烃类有机化合物为主要组成物质,所占的比例达到80-90%,其它的10%-20%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沥青、胶质物等非烃类化合物。组成物质含量的微小差异,在石油的外观上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体现,一般情况下是以黑色和黑褐色为主,另外还有暗绿色、黄褐色等颜色。
关于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科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无机物生成说,一种是有机物沉积来源说。由于无机物生成说不能很好地解释地质条件以及地质活动的演变带来的沉积环境问题,几乎所有的油田都发生在地质沉积环境非常明显的区域,因此主流观点还是石油是在漫长的地质环境演变中,慢慢沉积形成的。关于这种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有机物质的埋藏。大量含有有机质的动物尸体和植物残骸,在地表环境剧烈变化和地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一部分在地表没有分解的部分被埋入地下,与岩石、泥砂等混合在一起,并初步分解形成有机质淤泥。有机物质的沉积和封闭。在漫长的历史时间进程中,一层层的有机物质被埋入地下,在地球重力作用下,下层的有机物质距离地表越来越远,逐渐形成了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的环境。有机物质的分解。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这些有机物质所组所的淤泥,被分解为更加细小的液态、固态共存的小分子有机物,并聚合成小油滴。小油滴的渗透。在重力作用下,这些形成的小油滴,开始沿着岩石的缝隙直接向下或者迂回向下的路线移动,形成相应的“油路通道”,油滴在此过程中,体积和质量也逐渐增大。油滴的汇集。当油滴向下运行到一定距离之后,遇到岩层组成颗粒较粗、孔隙较大的地层时,就会汇集形成可以积攒大量油滴的贮油层,当这些贮油层连接在一起时,就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油矿藏了。石油贮层的地质特点
通过刚才的分析,关于石油的形成,我们可以总结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沉积物质,二是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三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在探查石油矿藏时,对其地质活动规律和演化历史进行勘探和分析十分必要。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熟的油矿,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地质条件才可以形成和发育。从地质特点上看,其周围赖以支撑的条件主要可以分为生油岩层、储油岩层和覆盖岩层。
生油岩层:也就是能够产生油的沉积岩层,通常在沉积岩层的底部,主要以泥质岩为主,包含具有丰富有机质含量的泥岩、页岩或者黏土岩,另外还有一种碳酸岩,比如生物灰岩、泥灰岩等富含碳酸盐类的岩层。泥质岩或者碳酸岩发育程度如果比较高,则表现出历史上这个区域生物量比较丰富,沉积环境有利于油层的形成。
储油岩层:就是可以为容纳油液存在提供空间支撑的岩层,碳酸岩、碎屑岩等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将生油岩层贡献出的油液,在该岩层中的孔隙和在此基础上连接而成的裂缝、溶洞中很好地加以汇集和保存,并且提供定向流动的通道。
覆盖岩层:就是可以阻挡油气从储油岩层中溢出的岩层,位于储油岩层的上部以及周围区域,主要由密度非常大的灰岩、泥页岩、盐岩等构成,与储油层高孔隙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基本上没有可以供油气流动的通道,防止溢散。
石油资源的开采
由于石油是通过相应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缝进行流动并汇集起来的,因此对周围岩层的压力普遍较小,有的油田在钻探之后,能够喷涌而出,主要原因在于油气的混生,石油气的密度较空气小,从密闭的地下空间由于压力的作用,携带着液态石油离开地下储油空间所致。
一般石油在开采过程中,都是先通过地物探测技术,准确掌握储油层及其周围的地质条件和矿藏分布情况,然后钻探出生产井、注入井、观察井等具有若干不同用途的井口,然后依据石油喷出的能量大小,分别采取自喷或者泵加压、气举等额外输入能量进行开采。
对于储油量较大的油井,一般可以依靠自喷的方式进行开采,而对于出油规模较小、储油层地质结构复杂、比较分散的油矿,则更多的是应用抽油泵、气举并注水的方式进行开采。
如果石油抽干了会怎么样
现在每年全球消耗的石油总量约为50亿吨,占当前石油探明含量的2%左右,那就是按照现有规模进行开采,50年之后石油就会告罄,不过随着我们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海洋勘探技术的提升,石油探明含量还会不断地增加,短期内石油资源是不会被抽干的。
那么假如都抽干了,会引发大规模的地质塌陷吗?其实不会。因为刚才提到了,石油是通过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缝进行流动和存贮,对周围岩层的压力较小。而且这些岩层在石油通过沉积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足以能够支撑上部地层的质量,否则早就产生断裂或者塌陷了。抽空石油之后,所减少的对周围岩层的压力,不足以改变生油层和覆盖层的岩石应力作用大小和方向。
另外,现在绝大多数的油田,在开采时都会通过注水的方式,使石油浮在水的上面,从而推动开采效率的提高。这些水会在岩石的孔隙和裂缝中代替原来的石油,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压力的缺失进行弥补,更不会发生明显的地质环境变化。
其实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随着大量石油的消耗,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因此,积极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