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冬季天然气市场
编者按11月6日0时起,北京市正式启动今冬供暖,较往年提前9天。今年冬季一开始便遭遇寒潮天气让北方地区较往常更早启动了供暖模式。在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四成的背景下,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有保障吗?需求将如何增长?是否会出现大范围的“气荒”?中国天然气市场化的改革应当如何推进?本期新闻洞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敬请读者 “10月底11月初LNG价格快速上涨与下游城燃补库、西北原料气成本上涨、气量偏紧等因素有关,但高昂的价格很快受到终端市场的抑制。自11月3日以来,我国LNG市场价格一路下跌,主要受到11月份各地城燃补库基本结束,各地疫情、周末北方大范围降雪等因素影响。预计LNG全年出厂均价为元/吨,同比年增长62.54%,比年增长39.56%。”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昭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四成,除了价格相对灵活的LNG外,由政府定价的低价管道气是当前中国天然气市场供应的主力。其中,国有石油公司供应中国近九成的天然气,石油公司已全面启动冬供模式,占到全国天然气市场供应量的七成以上的中国石油将大幅提升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供应量。 中国石油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中国石油在全集团范围内做好全面部署,今冬明春天然气资源供应量将突破亿立方米,同比增加8.4%,创历史新高。国产气量、进口气量、储气库采气量等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达3.3%、17%、16.3%,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做好资源准备。 中国石化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石化将全力保障民生用气,在上游油气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的同时,合理分配资源,每日向近期降温明显的华北地区增供天然气超万立方米,储气库也已形成有效工作气量17.9亿立方米,并全面组织开展“压非保民”实战应急演练。 据了解,中国石油正多举措筹措资源,进口资源量将同比增长17%。发挥储气库和自有炼厂“调节阀”作用,加大增量与减量的调控管理能力。一方面,加大储气库采气能力建设,今年冬季计划安排采气量同比增长16.3%;另一方面,通过改造或者利用其他燃料替代等措施,加大自有炼厂用气压减力度。 陈昭娟表示,今年以来,国内油气田持续增产上储,预计页岩气年同比增幅将达39.32%。管道气进口方面,去年年底中俄东线中段投产,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与中亚地区一油气公司签署短期天然气购销合同,从今年10月初至明年3月底,公司将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LNG进口方面,国家管网所属7座LNG接收站高峰时段窗口期已全部分配,同比大幅度增长。预计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或将达.1亿立方米,同比上涨8.63%,管道气进口量.18亿立方米,同比上涨26.01%,LNG进口.25亿立方米,同比上涨21.27%。 “从需求来看,今年我国天然气需求进一步扩大。”陈昭娟分析,一是考虑后疫情时代,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在“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各下游领域消费增速可观;二是考虑气温影响,今年冬季预期可能到来的拉尼娜现象,或许会造成北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会再度出现极端天气影响;三是考虑今年煤炭电力供需偏紧,相应的天然气各领域需求将有所提高。但受LNG进口成本偏高、终端价格上涨可能会抑制部分下游需求,春节假期、冬奥会影响,部分下游工业用户或会出现停产、限产现象,以及受到煤炭的保供稳价等因素,年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5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8%。
优化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已向前迈进一大步,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完成全国一张网的布局,今年是独立运行的第一年,但每年冬季,上下游的供需矛盾依然会密集爆发,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背景下,城市燃气公司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的呼声强烈,国有石油公司在严重的成本倒挂下,面临巨额亏损,新成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是油气保供的关键一环,受到颇多 接近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油气管网公司自9月开始进行总部组织的优化调整,一直在加快理顺从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接收的资产和人员,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今年前九个月管网公司旗下部分分公司经营量的完成情况已出现预警。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冬季保供是最近五年以来准备最为充分、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准备最为充分体现在行政化和市场化的手段都在增强,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天然气发展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民生用气高度重视,相关的设施和调峰能力建设都在提高,这两年在天然气的应急保供上已经从部委层面上升到中央层面。市场化的手段体现在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第三方开放成果明显提升,调峰的协调性增强,一些气源的交易建立了单独的顺价机制,明年1月将执行新的管输定价办法。俄气东线输送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提高。 “挑战主要体现在国际市场整体缺气,今年冬季冷得早,对天然气的消耗比较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由于价格存在明显倒挂,市场主体缺乏供应积极性,国有企业在其中承担保供作用,未来要完善法制建设,让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一起承担保供的责任。加之今年是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第一年独立运行,作为一张网独立运营,要形成成熟的运营机制需要时间摸索。”刘毅军说。 近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放开液化天然气(LNG)销售价格的通知》。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该通知大大缓解了城镇燃气企业的销售压力,按照“高进高出、低进低出”原则,将购进的LNG资源价格顺导至终端用户,城镇燃气企业无需承担这部分成本压力,有利于促进城镇燃气企业冬季的保供热情。 刘毅军认为,应持续推动油气体制改革,要在实践中看到未来的发展需求,摸索出一些路径,比如推进天然气定价上的市场化,探索和理顺天然气产业链运行的机制,制定符合阶段性运行的管理办法。在天然气的价格改革上,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要坚持推动价格改革,应把建立机制放在首位。同时还要防止倒退,特别是要加快疏导上游的价格压力,比如居民用气可以调整的幅度小一些,但频率高一些,工商业用气应稳步调整价格,不宜幅度太大。
吕建中:多措并举构筑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一鸣
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又逢我国进入冬季取暖季,今年冬季的能源保供形势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每年冬季中国都会面临能源保供的问题?应当如何制定过渡期的能源政策?就上述话题,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今年冬季的能源保供形势,与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吕建中:今年的能源形势比较复杂,能源保供的压力相对比较大。 首先,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社会经济活动日渐恢复,能源需求在上年“塌方式”锐减的基础上出现“报复性”增长,但是能源生产供应恢复具有滞后性,生产跟不上消费,导致周期性供需关系失衡,引发世界多国的天然气、煤炭、石油、电力等供应严重短缺,价格呈现陡峭上扬的态势。 其次,全球加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多国实施绿色复苏计划,传统化石能源发展受到抑制,长期投资大幅度下降,新能源发展迅猛并被寄予很高期望,但是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不会一蹴而就,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容易导致供需结构性错位。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受气候影响大,在今年世界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的情况下,新能源发电不出力,回过头来增加火电,又导致天然气、煤炭等供应紧张。 再次,全球各国为了推动绿色复苏,加大货币放水,导致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再加上期货市场的炒作,进一步放大能源价格上涨的速度。 我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和进口大国,难免受到国际能源市场和价格的影响。我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国内供需平衡调节的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影响这次国际能源危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对国内能源电力保供造成的压力较大。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强调要多措并举,保证能源供应,特别是能源央企要承担责任,释放煤炭产能,油气增储上产,电网平稳运行,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加大今冬明春能源保供的力度。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中国几乎年年冬季都会面临能源保供? 吕建中:每年冬季中国都会提出能源保供,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供应涉及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涉及到人民生活和经济繁荣。加之中国处在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中,对能源需求旺盛。 二是世界能源供需平衡关系相对脆弱。全球能源市场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下,属于脆弱平衡,受政治、军事、外交等因素影响较大,不管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市场恐慌、打破供需平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仍需要大量化石能源,而且还将会频繁出现供需关系失衡和价格宽幅震荡问题。 三是国内能源自主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偏高,石油天然气大量依靠进口,优质煤炭进口比例高。对我国来说,保障能源安全需要“买得到”“买得起”,还要“运得回”,涉及的环节多,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能源供应,增加冬季能源保供的不确定性。 四是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在“双碳”目标下,煤炭和煤电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既要发挥保障能源供应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加快减煤、去煤,在进退维谷中引发生产供应的大幅度波动。今年的国际能源危机说明,在用于稳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大规模储能设施建设完善之前,世界仍需要大量化石能源。因此,需要稳定化石能源保底供应、实现可再生能源增量替代,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应当如何制定过渡期的能源政策? 吕建中: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保障能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首先要立足国内,稳定化石能源自主生产能力和保底供应。同时要面向世界,在开放竞争条件下实现能源进口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控;其次要推进转型,优质高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驱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并统筹协调,坚持全国一盘棋,增强协同供应保障能力。最后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
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亟待加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一鸣林春霞
凛冬之下,今冬明春气荒压力骤增,在国务院国资委对能源央企保供责任“一票否决”的背景下,国有石油公司将尽全力保障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供应。如何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油气体制改革步伐,势在必行。 后疫情时代,能源需求增长普遍快于供应增长,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压力已经显现。在我国,由于天然气进口量占到全部供应量四成以上,天然气进口企业在气价倒挂下大幅亏损,管道气的进口商尤为明显,城市燃气公司呼吁向下游用户疏导上游天然气的成本压力。 业内普遍认为,天然气全产业链压力在今冬明春的取暖季或将更加突出,因而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进程的呼声更加强烈。目前,一些城市已在试点放开LNG液化天然气价格,但管道气环节依然存在较大价格疏导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速放缓,进口量攀升,以及国内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冬季保供压力已逐年减轻,困扰中国老百姓的气荒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天然气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并没有实质性改观,几乎每年冬季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不应求。 这种状况与当前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供应形势以及国内市场不断攀升的需求密切相关,一旦遇到极寒天气,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容易出现暂时性的供需失衡,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出现气荒。 加快油气体制改革进程或能破解当前天然气市场困局,这个问题从上而下早已形成共识。早在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油气价格改革方案,要求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为推动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国油气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管住中间、放开两头”。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已推进油气管网价格、成本核算、油气混改等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石油公司旗下的管网资产已转到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全国一张网的布局基本形成,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目标的油气体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管住中间”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设置,充分发挥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在“管住中间”的作用,将在今年的冬季进行首场演练,也将是对中国此前油气体制改革成效的考验。 值得 与此同时,与“管住中间”相比,“放开两头”的进展相对较慢,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已明显滞后于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在今年天然气价格飙涨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凸显,局部地区的突破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冬季天然气供需紧张,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格局下的缩影,要破解困扰每年冬季天然气市场的供需紧平衡问题,需充分调动市场中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从短期看,通过行政手段的保供短期内能缓解当前市场的供需矛盾,但从长期看,应尊重价值规律,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因此,适时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进程,将有利于激发产业链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也是油气体制改革市场化方向的必由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