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摸底联考化学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总分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Mg-24A1-27C1-35.5Fe-56Zn-6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B.用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C.佩戴口罩预防疾病传染D.教室和宿舍经常通风2.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A.菠菜B.鸡蛋C.香蕉D.馒头3.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注意安全。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A.闻气体气味B.振荡试管C.滴加液体药品D.稀释浓硫酸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汞元素:hgB.2个磷原子:2PC.2个铁离子:2Fe2-D.氧化铝:A1O5.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氧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B.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C.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D.氮气和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和21%6.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过滤和加热都可以使硬水软化B.将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降低C.将植物油与水混合振荡可以得到溶液D.电解水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7.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肥皂来清洗衣物,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C17H35COONa)下列有关硬脂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微观上看:硬脂酸钠含有18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钠原子B.从宏观上看:硬脂酸钠分子是由碳、氢、氧、钠四种元素组成的C.从分类上看:硬脂酸钠属于化合物D.从质量上看:硬脂酸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18.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9.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错误的是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CO具有毒性,冬季煤炉取暖要注意通风C.碳在氧气中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D.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10.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氧化物:干冰、二氧化锰、氧化铁B.碱:烧碱、纯碱、生石灰C.混合物:空气、石油、碳酸钙D.合金:黄铜、黄金、不锈钢11.“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A.为节约和环保,分类回收生活垃圾B.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C.为防止影响小区人们生活,在空旷偏僻的地方燃烧塑料垃圾D.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1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②属于第三周期元素原子B.②表示的元素常见化合价为+1C.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4D.③④为稳定结构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中甲的溶质最多B.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C.t1℃时,10g乙物质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1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B.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确保长期食用C.酱油中加入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D.如果人体内缺乏碘元素会导致甲状腺肿大15.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化肥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B.氨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C.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和食品污染,因此要杜绝使用农药D.适当增大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16.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17.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烧锅炉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灭火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D.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即可燃烧18.年5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或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甲、丙是有机化合物,也是氧化物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D.19.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B.电池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C.就地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防止形成酸雨20.下列与金属材料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B.钢是纯净物,生铁是混合物C.银能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D.为防止钢铁制品生锈,可在其表面刷漆2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D.燃烧反应都放出热量,所以能放热的反应都是燃烧反应22.将质量相等的Mg、A1、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三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A.B.C.D.2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ACuFe加入过量的Cu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BKClMnO2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CCNaClNaNO3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DCuC在空气中灼烧24.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B.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C.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D.滤渣中一定有Ag25.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对比两个试管中的实验,可探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B.蜡烛由低到髙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C.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D.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二、填空及简答题(每空1分,共31分)26.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A.熟石灰B.食盐C.活性炭D.干冰E.盐酸F.硫酸铜(1)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的是。(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3)可用于人工降雨缓解旱情的是。(4)可用于除铁锈的是。(5)可用来消除公路上积雪的是。(6)能使蛋白质结构破坏、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重金属盐的是。27.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1)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2)制备手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可以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得,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3)防疫期间,人们常用84消毒液对生活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工业上制备NaClO的反应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4)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填溶质名称)来止痒。(5)煤燃烧时放出的二氧化氮、(填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6)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植物油时,洗洁精使植物油分散在水中,且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便于洗涤。这种现象称为。28.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废旧塑料制品和橡胶轮胎等含碳废物如何变废为宝,是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努力的目标。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新技术。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并加压到超过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在超临界水的环境中,含碳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无机物保留在残余物中,随后被去除。由于该过程中不使用氧气且温度相对较低,因此不会形成有害气体。(1)文中涉及的有机合成材料有(填一种即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A.超临界水与液态水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B.将气态水升温或加压一定使水分子间距离变小C.超临界水是由液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混合物D.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方法比焚烧法更环保(3)氢气和甲烷都是清洁能源,写出甲烷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充分燃烧1g氢气或甲烷释放的热量如上图所示,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更多的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原因是(写出一点即可)。2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节气息息相关。(1)谷雨——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正常雨水pH≈5.6是由于空气中的溶解在雨水中造成的;稻谷碾米时,将谷壳和米粒分开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为促进小麦生长,需追加肥料,下列肥料属于农家肥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铵磷钾B.磷矿粉C.草木灰D.碳酸氢铵(3)白露——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棉花属于(填“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方法是。30.化学课堂上学生探究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1)图1实验中,过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2)图2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的物质是(填化学式)。(3)图3实验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当观察到导管口有时,再开始收集。31.右图表示各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A和F是含有两种相同元素的固体,A为红棕色,F为黑色。C和E是含有两种相同元素的气体。B和D是固体单质,D能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类型是。(2)反应②在生产中的应用。(3)在实验室里,做D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一些水,目的是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4分)3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以下药品①块状石灰石②碳酸钠粉末③稀盐酸④稀硫酸中的(填数字序号)。现有大理石粉末和稀硫酸,你认为(选填“能”或“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2)实验室有右图所示装置,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Ⅰ.写出①号仪器的名称:。Ⅱ.对比装置B、C,有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下两空同)。Ⅲ.实验室要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利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还能制取另外一种常见气体,利用此装置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33.某同学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1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为确认溶液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物质NaClNaOHNa2CO3NaHCO3常温下的溶解度/g.59.6常温下稀溶液的pH请回答下列问题:如图2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实验现象应该是;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的物质是。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四种物质中的,你的判断依据是,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有同学认为以上分析不严密,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向操作①后试管中的溶液中滴加过量CaCl2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颜色不变,但有白色沉淀产生。通过实验探究2可确定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应该是。造成该溶液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四、计算题(5分)34.请你仔细分析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并进行计算。(1)反应后烧杯中溶液质量为g。(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6.html
九寨沟美景欣赏
化学试卷参考答案卷Ⅰ(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答案BBABCBCACACCB题号答案BDCDDBDACABB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26.(1)C(2)A(3)D(4)E(5)B(6)F27.(1)压强(2)+4(3)NaCl(4)醋酸(5)SO2(6)乳化28.(1)塑料(或橡胶)(2)D(3)燃烧等质量的氢气和甲烷,氢气放热更多天然气在自然界中储量大,更易得(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9.(1)二氧化碳(或CO2)物理(2)C(3)天然纤维点燃后闻气味30.(1)引流(2)H2CO3(3)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31.(1)置换反应(2)冶炼矿石(3)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32.(1)①③能(2)Ⅰ.长颈漏斗Ⅱ.CⅢ.B(或D)E33.溶液呈红色NaOH(或氢氧化钠)Na2CO3(或碳酸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能NaOH(或氢氧化钠)34.(1)(2)解:设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2gxyx=25.4gy=0.4g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2.7%。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
链接(点击蓝色字迹即可)1.中考复习专题2.沪教版上下册全套微课3.人教版上下册全套微课4.在线测试中考真题全套5.一轮复习上下册PPT下载6.在线测试一轮复习考点24套7.化学复习基础知识(上)(下)答案版8.、、中考真题分类汇编9.人教版导学案上下册全套10.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汇总学生请加初中化学老师:请添加我的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