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作为生活中的一份元素,汉字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熟悉到我们对它熟视无睹。譬如,甲乙两人初次见面,可能会有如下对话。甲:“您好,您贵姓?”乙:“您好,免贵姓张。”甲:“真巧,我也姓章,年前咱们是一家啊!”乙:“真巧,我是弓长张,您是?”甲:“哦,我是立早章!”这简单的对话至少体现了以下几层含义:
1、“您”和“贵”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范和传统。
2、姓字从女,字形上正是母系社会女权面貌的遗留。
3、张章同音,说明汉字中有诸多音同义不同的字。
4、同姓一家说明中国自古形成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
诚如是: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殊的质感,每一个汉字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汉字是一种充满审美韵味、思想内涵与哲理意蕴的独特文字。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精美的画、一首精炼的诗、一个精粹的故事甚至一段精妙的传奇,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玄妙神奇的诗意畅想和无限遐思,让我们为之惊叹不已。
年夜饭吃了啥?回到家的你是不是又尝到了久违的“妈妈的味道”?
多年前有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其中有一句: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回到家,吃完妈妈做的年夜饭,不要忘记去妈妈的厨房看一看。
将“厨”字分解,可以得到“厂”、“豆”、“寸”三个字。“厂”的本义是没有墙壁的简易房舍。在古文中,“厂”和“广”经常相互通用,汉字中带有厂字旁的字一般也都和房屋、山崖相关。厂作为“厨”字的一部表示厨房的建筑比较简陋,这种简陋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正室而言厨房比较小。“豆”字是先秦时期人们盛放谷物和调味品的一种器物,常用于祭祀活动。它类似于现在的高脚盘,有盖子,一般为木制。至于“寸”字,本义是寸口。寸口是中医名词,指的是切脉时,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寸”字,就像是一个手形。小篆的字形,在手形的左下侧加入了一条横画,作为指事符号,代表这里是距离手掌一寸的部位。由此我们“厨”字的表意:在建筑物下,有盛菜的盘子,同时在烹饪菜肴时还要注意火候分寸,这便是厨房。
“豆”字的演变
“寸”字的演变
“房”字本义为正室两旁的房间。古人将各种房屋都通称为“宫室”,但一般前面的称为“堂”,后面的则称为“室”。室在古代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客厅,而房则相当于卧室。在篆文中,房字形外围很像一扇门,下边为“方”,“方”有并列的含义,这里是说正室两旁的房间位置是并列的。
“鱼”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年夜饭的餐桌上“鱼”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因“鱼”与“余”同音,故而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之意。
“鱼”字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鱼”字就是一条鲜鱼的形状,上头下尾,背部和腹部各有一鱼鳍,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化,鱼尾逐渐消失,并最终变为繁体“鱼”字下面的四个点,和简体字下面的一道横。“灬”代表火,把鱼放在火上烤,或许也是先祖们告别茹毛饮血时代的一点体现。
“鱼”字的演变
在汉字中凡是由“鱼”字所组成的字都与鱼有关。譬如笔者的家乡在山东,山东的简称为“鲁”,这个“鲁”字在甲骨文中,上部是“鱼”,下部是个锅之类的器具,义为把鱼烹制做成美味佳肴,因而“鲁”字的本义为“嘉”“美”,而并非现在通用的鲁莽、愚笨、迟钝等意思。周代的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分封地称之为“鲁”(即现在的山东境内),义为这是一块美丽肥沃的土地。
汉字的演化十分的复杂多变,譬如“称”字与“衡”字也本与“鱼”有关,但现在却看不出任何的踪迹。如果钓得一条大鱼,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自然是快拿秤来称一下。“称”字的最初内涵就是这个。金文“称”字非常形象,即一个人侧面站着,伸出一只手掂量着一条鱼的分量。关于“衡”字,许慎《说文解字》中称为:牛角触,横大木。意为衡是绑缚在牛角上防止牛在路上顶触行人的横木。笔者认为这纯属凭空揣测,因为遍观“衡”字的各类字体,均与“牛”没有关系。笔者认为“衡”字“行”字中间夹着“鱼”和“大”,“行”的金文形体是东南西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可以理解为行人汇集的街市,“大”字在古代与“人”同义,故而“衡”字的本义应是在街市上有人拿着鱼进行买卖称量。即“衡”与“称”本是同义。
“衡”字的演变
说到“鱼”,许多不喜欢吃鱼的朋友保证会捂鼻而言腥。“腥”字的甲骨文为上“自”下“鱼”。甲骨文“自”是鼻子的形象,而且异常形象,有鼻翅,有鼻孔,有鼻梁及鼻纹。由此可见,“腥”字的初义即为用鼻子闻到鱼的味道。“腥”的旧体字有一种写法为“鮏”,可理解为生鱼的味道即“腥”。随着汉字的演化,“腥”字不再特指鱼类散发出的味道,而是从月,星声,“月”即是肉,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肉也有肉腥味。
“葱”“姜”“蒜”的故事也很多
“姜”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姜”的本义是美丽。甲骨文的“姜”,就像是一个头戴“羊”角的美丽女子,正面朝左方跪坐在地上。金文的“姜”,字形和甲骨文相近,不过更加凸显了女子弯曲的眉毛和妩媚的眼睛。“姜”也是一种姓氏,族人为神农氏的后代,因居住在姜水一带而得名。
“姜”的本义是美女,这在《诗经》当中似乎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她们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姜”字,笔者认为,这不单指她们来自齐国,还有一点是因为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庄姜是齐庄公的女儿,嫁给卫庄公为夫人。《诗经·卫风·硕人》曾经赞美她的美貌——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但可惜卫庄公并不喜欢她,婚姻不幸。
夷姜是卫庄公的妾,卫庄公的儿子卫宣公年少时勾引庶母夷姜,生了儿子伋。卫宣公继位后听说齐女美貌,便在黄河边上筑了新台,拦截了宣姜。《诗经·邶风·新台》中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就是讽刺这件事。
夷姜后来因为失宠而自缢了。
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为救伋被杀,公子朔即位,只有十五六岁。宣姜后来与卫宣公的庶子顽私通,生了三个儿子:齐子、戴公、文公;两个女儿:宋桓夫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更是鼎鼎大名的《载驰》的作者。
《诗经·君子偕老》即是讽刺宣姜放荡。
古代,“姜”与“薑”本是两个字,“姜”多用于姓,“薑”才是生薑之“薑”。在实行简化字时,便以“姜”代“薑”了。
“葱”其实是一种心情
葱字的甲骨文为下面一个“心”,上面一道竖杠。因而“葱”字最初并不是指一种蔬菜,而是一种心情。“心”上插了一根木棍,自然会感觉堵的慌,因而笔者推断“葱”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心情不畅、郁闷。那为什么“葱”字后来会被借用作代指一种蔬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下面这一俗语中略窥一二。
在当下的河南、山东的许多地区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蒜辣嘴,葱辣心,韭菜辣住脊梁筋。意思是葱吃多了会让心脏不舒服,由此再看“葱”由心情被借指为一种蔬菜的历程,正是我们的先祖们对生活饮食总结的一份真实写照。葱为青色,青色为茂盛之色,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郁郁葱葱”即是取了“葱”字的“茂盛”之意。
“蒜”字的下面是两个“示”字,笔者认为这也是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偶然,与“示”本身并没有关联,而应该是两棵并列的植株,表示一种并列对称的关系。就如同蒜头一样,是由许多并列对称的蒜瓣组成的。两个“八”字则是沿用了“八”字的原意,意为分离,在“蒜”字中表意这并列的蒜瓣是可以剥离的。“示”字的本义是表祭祀,“示”字上面的二代表天宇,代表无所不能的神灵,而下面的一竖加八则代表朝天吟念祝祷,希望恶劣的天气快点离去。
蒜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种子,我们的先祖在祭祀神灵时,是断不可能将这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摆上供桌的。
年夜饭不仅香而且鲜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妈妈做的年夜饭,那保证就是一个字:香!
“香”字的甲骨文,上部位麦形,即“来”字,四个小点代表落下来的麦粒,下部的“口”字为盛麦子的器皿,表示小麦成熟后散发出的馨香,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香”字上面的“来”变成了“黍”字头(即省去了黍字下面的水),下部变为甘美的“甘”字,虽然在字形上有了变化,但字的意思却没有变化,表示五谷散发出甘美的芳香。至楷书后,“香”字变为上“禾”下“日”,其字义也不可因形而考了,试想禾在太阳之上,散发芳香是不可能了,有的只能是焦糊味。
《说文解字》:香,芳也。“香”的本义不是指一般的芳香,而是特指五谷散发出来的香味,如:黍稷馨香,后来才引申为气味美的统称。
喜欢养花的朋友,在看一些花谱类书籍时,会经常看到“香祖”一词,其实香祖并非以香祭祖的意思,而是兰花的一个别称。
厨房里的味道,我们除了追求一个“香”字外,“鲜”也是必不可少的。关于“鲜”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一度很困顿,缺衣少食。一天早晨,孔子只喝了一碗菜汤,到了中午,午饭还没有着落,孔子的几个弟子便外出讨饭。过了一会儿,子路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块羊肉,对孔子说:“老师,我要来一块羊肉。”孔子见了很高兴,连忙让几个学生烧火煮羊肉。羊肉刚放进锅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也回来了,他要来了几条鱼。学生们将鱼收拾了一下,也一起放进锅里煮。按照常理来说,没有人将羊肉和鱼肉放在一起煮,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太饿了,便顾不上那么多了。
等到锅里的羊肉和鱼肉熟了之后,弟子们先给孔子盛了一大碗,孔子一尝,发现羊肉的味道很鲜美,鱼肉也十分好吃,汤汁分外的好喝,令人回味无穷。这时孔子突然想到,鱼和羊肉合烹味道如此好,那就用“鱼”和“羊”合成一个“鲜”字吧。
或许正是受这个故事的影响,现在一大批饭店都起了同一个名字:鱼羊一锅出。
“鲜”字在甲骨文中并未出现,金文中的“鲜”字即是由“鱼”“羊”组成,只不过“羊”字在上,“鱼”字在下。“鲜”的本义其实是一种鱼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鲜,鱼名,出貉国。”意思是“鲜”是产自北方古代貉国的一种鱼。对北方干旱地区的人来说,鱼是很少的,他们多吃羊肉。在他们看来,羊肉味道是鲜美的,而吃到鱼后感到它的味道更鲜美,因此用“鱼”和“羊”造出了“鲜”字,其意思是:像羊肉一样味道可口的鱼。
厨房里的柴油盐酱醋水
厨房里最少不了的自然是柴米油盐了。“柴”在当下的城市厨房里已不见踪迹了,煤气、天然气早已取其而代之了。然在农村的厨房里它还是常客,巧妇不仅难为无米之炊,也难做熟无柴之饭。
说“柴”字当从“鼎”字开始。一言九鼎,“鼎”在汉字中可谓八面威风,问鼎中原,关系到江山社稷,何等的重要,但若还原“鼎”字的本义,它不过是一口架在柴上的锅。“鼎”字的甲骨文下面是一段木材被劈成两半,即“片”字,篆文“片”字只是这段劈柴的右边,左边的“片”字因与“床”字的古写相同,因而舍去。
“鼎”字的演变
关于“柴”字有人解释称“此木即为柴”,其实不然,试想任何木材都可以当柴来烧那还了得。《说文解字》中解释“柴”为“小木散材”。古代将从山上采集、作为家居燃料的干柴叫“樵”;从山上采伐、未锯断、劈细的原木叫“薪”;由原木劈成细块、作为家居燃料的木料叫“柴”。“柴”字上面的“此”字,从止从匕,止即脚趾,“匕”是“妣”的本字。匕的甲骨文像一个曲臂趴着或俯伏的“人”,造字本义即是地位低下的妇女。由此看“柴”字上面的“此”字,其意应为女人的脚趾,下面再加一“木”字,柴的意思便很明确了,即是像女人脚趾大小的木材。
“由”和“油”本是一个字,“由”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一滴油滴,下面是一个类似于碗的容器,义为把榨的油储存在容器里。后来随着汉字的应用,人们感觉到“油”字的字形就像一条道路通到了田地里一样,因而“由”字又引申出从、自的意思,譬如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语“由此”。“由”字的本义被借用之后,先祖们于是又在“由”字的旁边加上“氵”创造出“油”字,表示榨出来的油就像水一样流淌下来。
“由”字的演变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佐料。相传宿沙氏煮出五彩缤纷的海盐后,炎帝带着宿沙氏去拜见黄帝,宴席中,炎帝和宿沙氏献出海盐用于调味,其结果调出的味比黄帝拥有的池盐自然生成的苦盐味道鲜美。于是黄帝命仓颉造盐字。仓颉结合宿沙氏煮盐经过及身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义,就造出了“鹽”字。古代盐字有”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宿沙氏是炎帝的大臣;“人”“卤”代表盐是有人在监视卤水煎盐,“皿”则说明煮盐所使用的器具。
“盐”字的演变
这些只是神话传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盐”字,但却有与它密切相关的“卤”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中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意思是说:盐就是卤,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过人力加工的就称为“盐”。
对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来说,厨房里的味道,很多来自于对酱的烹制。厨房里的调味料,有两样东西与酒有关,一曰酱,一曰醋。这两个字都含有一个“酉”字,“酉”字的初义是酒缸,进而代指酒,是一个象形字,而将“酉”字作为偏旁部首时,更多的时候它是会意,即像酒发酵一样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酱和醋的制作,是需要长时间发酵的。
“酱”字的演变
“酱”字从将从酉,“将”的本义是把肉放到几案上。甲骨文的“将”字左边是一个竖起来的几案,右边是一个“肉”字。“酱”字的造字原意综合来看是将肉长时间发酵之后即为酱。简化字“酱”把“将”字中的“寸”字去掉了实为可惜,因为发酵也是需要掌握分寸的。
关于醋,有这样一个传说。杜康的儿子黑塔跟杜康学习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过了二十一日后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醋”。再后来,黑塔迁居江苏镇江,并把制醋的工艺也带到了镇江,直到现在,镇江的醋仍然是以二十一天为一个酿制周期。
“昔”字的演变
“酉”字的演变
这只是传说,不足为据。“醋”字从酉从昔,“昔”字的甲骨文上部是“日”,下面是一块肉干,表示肉在日下长时间暴晒成了肉干。因而“昔”字表示时间长久。醋的最初制法是用麦曲使小米饭发酵,生成酒精,再借醋酸菌的作用将酒精氧化成醋酸。因为“醋”字的造字初义应为比酒发酵时间还有长的一种酸味调料。
“水”字的演变
水是生命之源,在厨房里,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用水清洁身体,各个部分都有专用的动词。沐发、浴身、沫面、澡手、洗脚、漱口,不能混用。身体之外,浣衣、汰米、涤器,也不能混用。现在的人,厌其繁琐,只用一个“洗”字将其全部包揽,可谓是脚的一次大胜利。因为古代只有脚才称之为“洗”。
“先”字的演变
“先”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个“止”,意为脚趾,下面是一个“人”。脚趾在人的前面,即表示走在别人的前面。在“先”字旁边加一个“氵”观形测意,“洗”字的本义即应为“洗脚”。《说文解字》中对“洗”的解释也是如此:洗,洒足也。当下,“洗”字的意义则是其引申义,义为用水除去污垢。我们现在常说的“洗头”,在宋代是一种礼俗,男女结婚数日后,女方要迎女儿回家,并准备好礼物送回女婿家,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回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