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编者按:原定年11月12日闭幕的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超时一天后达成最终协议。但有人认为基本上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联合国气候专家建议:短期内,必须减少全球甲烷排放。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CO2)更重要的气候气体。全球真的变暖了吗?北极冰川真的融化了吗?本世纪能守住1.5℃的红线吗?甲烷究竟是怎么排放环境中的?控制甲烷排放对气候变暖有什么重大意义?如何控制甲烷排放?

12月2日晚8点,第期“天然气之夜”空中论坛,群友们畅聊了“限制甲烷排放能否高效解决气候问题”。

本期主持:肖皖林记录:吴秦策划:陈晓鹏

全球变暖最先提出者是东英吉利大学,年签订京都议定书,年签订巴黎协定,再到今年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达成的最终协议(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期间,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外交部长西蒙·科菲(SimonKofe)在一个部分被淹没在海岸线上的讲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警告其他代表团,他的国家已经“生活在气候变化的现实中”。

格拉斯哥峰会召开前不久,联合国(UN)宣布,如果想实现《巴黎协定》中的约定,到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全球社会必须将其气候方面的努力增加七倍,如果不这样做,在未来80年里,温度将上升2.7摄氏度。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话题说了很多年了,年也发生了不少稀奇的事情。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遭洪水,中石化3万套设备被淹,沙漠为啥发洪水?今年东北的雪灾,这些是不是都跟气候变暖有关?

一、全球变暖与碳排放有关吗?

从“碳排放权”这个概念产生之初,就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和经济博弈。“碳中和”时代的金融大博弈正在展开。从科学的角度,直至目前对于人类“碳排放”与气候的关系也没有一个明确、严谨的科学定论。对于所谓的“碳中和”(即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回收、封存或通过植树造林进行“中和”)目前究竟如何计算、评价也没有一个全球通行的、严谨的方法。

然而,就在这样并不严谨,甚至漏洞百出的逻辑下,全球各国却开始了一场关于“碳排放权”的竞争,这足以令人惊诧、警醒。从最开始欧美将“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挂钩,再到“碳排放量”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挂钩,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种“权力”和可交易“资源”,甚至开征“碳税”。整个体系巧妙地完成了从“话语权”向“经济权利”的演变。

气候变化是肯定的,地球的变化也是肯定的,这些变化的主因应该是其自然本身,人类的活动肯定会对其影响,但是我不认为人类的活动会改变他自身的规律。

碳排放对自然是如何影响的,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拿得出来的科学的依据,西方提出来的碳排放约束理念,其实是去约束发展中国家的,不过这也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如果碳排放权是人的权利的话,那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按照美国的碳排放标准来获取排放权,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4,但他的能源消耗跟中国差不多,而且美国号称是技术最发达,产业结构最合理的国家,他为什么会消耗那么多的能源呢?如果我们把国内的能源消耗水平约束到一个很低的位置,注定是不合适的。

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变暖原因可能还存在争议,人类活动、化石能源使用,还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从古代看,温度提升与降低是有周期性的,温度升高通常会带来一代新的文明。

节能减排,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没错,化石能源总有用完的时候,发展可持续能源、低碳经济,才是正确方向。

全球变暖,意见难统一,各怀鬼胎。首先看美国,态度是非常消极的:你发展中国家先减排,我美国视情况而定,不做任何承诺!发展中国家主要看中国,希望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然后看日本等国:宣传给力,吹牛给力,实际做事却未必给力。

再看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牛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故此,我们以中国马首是瞻,中国减出了成效,我们就效仿。最后看中国:从实际行动中减排,发展新能源技术,开放新能源领域,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市场投资的渠道和就业岗位……

未来一定是中国主宰世界,中国的发展理念符合国际大形势大趋势。

二、甲烷对气候变化影响及减排措施

科学家早就已经多次严厉警告,假使地球升温超过1.5摄氏度,发生致命热浪、暴雨洪灾、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等临界点灾难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联合国气候专家有一个建议:在短期内,必须减少全球甲烷排放。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CO2)更重要的气候气体。有研究成果表明: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虽然不高,但具有极强的增温潜势。按年计算,甲烷的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按20年计算则为二氧化碳的84倍。甲烷减排不仅对近期控制温度升高速度的影响和作用更大,而且对改善环境质量有重要协同作用,因此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