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董瑞强10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方案》)。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方案》,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对“2+26”城市做到全覆盖,全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价格政策支持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居民“煤改气”采暖期天然气门站价格不上浮。

“各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居民天然气取暖运营补贴政策,确保农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上述负责人说,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但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采暖期新增天然气重点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倾斜,在新取暖方式没有稳定供应前,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要根据天然气签订合同量确定“煤改气”户数,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

根据《方案》,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万户,其中,河北省最多,达到了.2万户。各地散煤治理任务中,“煤改电”、集中供热、地热能等方式替代比例超过50%,更加突出多种方式替代,较大程度缓解天然气保供压力。对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地区,要严防散煤复烧。

过半城市PM2.5降幅目标在5%以上

《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全面完成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秋冬季期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6%。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在“2+26”城市-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中,北京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比例为0%,天津市为1%。PM2.5浓度同比降幅目标最高的是安阳市,达到了6.5%;其次是邯郸、邢台、菏泽、郑州、开封、濮阳市等6城,PM2.5浓度同比降幅目标均为6%。此外,目标在5%以上的城市就达到15个,占到了“2+26”城市总数的54%,占比过半。

之所以超半数城市PM2.5目标定在5%以上,主要是由于目前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点区域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0%以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36.8%。部分地区散煤复烧、“散乱污”企业反弹、车用油品不合格、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等问题仍然突出。今年前9月,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

该负责人称,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观测史上罕见的超长“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今年底,今年极有可能成为史上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之一,今年秋冬季北方可能出现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约束性指标完不成的风险。

9月2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仍处在一个“靠天吃饭”的阶段,仍处在气候敏感型、气象条件敏感型阶段,排放还是太大。如果气象条件好,我们日子就好过,气象条件不好,仍然还会有重污染天气。

他说,以年度为单位,一般性的城市,气象因素对PM2.5浓度的影响大概在正负10%,个别城市正负15%;如果是月度,那就更高,可达正负30%以上。

“这就要求必须用更多减排量来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确保年度目标完成。”上述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据各城市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值与过去两个秋冬季累计下降幅度分别进行分档,设定各档改善目标,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越高、累计下降幅度越小、本秋冬季目标越高。适当考虑各城减排潜力,污染重的多削减,改善幅度小的多削减,重点城市多削减。三项改善目标之和作为城市的空气质量总目标。

A级企业可不采取减排措施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方案》措施更加强化依法依规,坚决反对“一刀切”,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没有涉及,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同时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实施企业分类分级管控,达到A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适当少采取减排措施。

根据《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钢铁、焦化等15个重点行业进行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一方面鼓励“先进”,让治理水平好的企业受益,另一方面鞭策“后进”,促进重点行业加快升级改造进程,全面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

《方案》要求,高标准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全面满足相关要求的才能认定为超低排放。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深度治理还有较大空间。要坚决治理、打击遏制“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异地转移等反弹现象。各城根据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土地、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等要求,进一步明确“散乱污”企业分类处置条件。

不得强制要求治理“白色烟羽”

《方案》提出,对稳定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电厂,不得强制要求治理“白色烟羽”。

所谓“白色烟羽”,即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后,烟气排放到大气,由于环境空气温度低,烟气冷凝及凝结后,形成大量凝结水滴对光线产生折射、散射,视觉上形成“白色烟羽”。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平均排放浓度低于10毫克/立方米。对于治理设施质量合格的超低排放机组来说,排放的“白色烟羽”成分以水雾为主,污染物浓度很低。

“目前,各地烟羽治理主要采用冷凝、加热等技术,通过改变烟气温度、湿度,从视觉上消除烟气颜色,属于‘美容’,实际上对控制污染物排放作用不大,反而增加能耗,间接增加污染物排放。”该负责人称,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截至年底,全国80%以上燃煤机组完成改造,重点区域基本全部完成,初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