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第一次成功试采集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同年这个新鲜的可燃冰也被国务院批准例为新矿种,这让可燃冰火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同清洁的电能一样,它也被人们称之为未来世界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
燃烧年5月18日10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其资源储存量相当于千亿吨石油。
可燃冰简介
标准名字: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ydrate/GasHydrate),化学分类上它属于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4·nH2O。天然气水合物是它的标准名字,日常通俗称它为可燃冰、甲烷水合物。人类第一次在实验室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而直到年美国学者Stoll等人才正式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概念。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中或者陆地冻土中,是天然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低温高压)生成的产物,开采非常困难。
可燃冰化学分子结构年在广东获得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年建立中国南海可燃冰基础研究系统理论,年成功试采可燃冰。让这个新鲜的东西走进千万人的视线中,可谓是火爆一时。好景不久,这个火爆的东西就很少再有人去提了。这是因为什么呢?这其中都有哪些原因?
我国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开采异常困难
世界上第一个开采出可燃冰的国家是日本,开采时间也是在年。年的3月12号日本在爱知县渥美半岛以南地区,在水深米的海底开采出了可燃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掌握可燃冰开采技术的国家。
可燃冰分布形成
虽然说日本开采出来了,但没多少天后就停止了。日本在渥美半岛用了6天时间开采了12万立方的气体,好景不长久。在第七天时,工作人员就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井下的压力增高、产水率也突然变大、产气出现了停止。由于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开采无法继续进行,井下设备也无法进行回收。
海上钻井平台
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形成,在人工机械开采中它的形态很容易发生改变(由固体变为气体)固态变为气态,会导致它的体积增大多倍。这个情况非常的严重,它会导致海底海啸发生,非常的危险。
我国的海上钻井平台
形态改变是一大问题,海底滑坡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曾发表文章称: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岩石,岩石中也可能有可燃冰的存在。而一旦钻孔过程做的密封不好,就会让大量的海水灌入,引发大量的温室气体泄露,造成海底滑坡。因此教授表示,真要想实现商业化开采,至少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开采成本高
不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等成本比较低,现在的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也就在2-3元左右。而开采可燃冰就不一样了,它的成本要超过可燃冰的售卖价值。首先就是选择开采地点就是比较困难,我们以中国南海为例。
南海的海水平均深度在米左右,可燃冰确实存在于深海的岩石下。但是并不是说米海底下的岩石下就一定会有可燃冰存在,可能还需要继续往岩石下钻孔几百米才能寻找到可燃冰的存在。如此打孔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也是非常需要大量资金。使用先进的设备,例如我国的蓝鲸一号,先进设备就代表着高资金投入。
原有能源市场稳定且经济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能源仍然还是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价格都不算太贵。以天然气价格来说,一方才几块钱,居民都可以接受,并且也是清洁能源,储量非常大。突然来个可燃冰,这些做天然气的就不会同意了。并且由于可燃冰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也会导致使用价格高,居民用的也不会多。因此也就从火爆一时,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中。
结语
可燃冰的储量
不得不说可燃冰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它的甲烷含量是天然气资源量的60倍,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大约有万亿立方,可够人类使用年。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我们是没有办法商业化开采使用。因此它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该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904.html